首页 > 咖啡资讯 > coffee大小事 > 如何改变咖啡的刻板印象 2015-12-22
如何改变咖啡的刻板印象 dfcts打杂工Li-yan杂记
大多数对咖啡刻板印象,总是给人一种又黑又苦的感觉好像喝中药一般,如果没有加糖或是奶精的咖啡饮品是喝不下肚的,早期在台湾市场上贩售的咖啡类,多数(即浓咖啡粉及三花奶精等商品)或罐装咖啡,台湾50~60~70 年代已经常期饮用三合一或是二合一咖啡的味道,那不是咖啡真正的味道,但是台湾咖啡其实它就像是水果一样,有酸也有甜。台湾各地精品咖啡在风味上的多样性和变化,跟红酒相比起来可是一点也不逊色,你可以在一杯好的台湾咖啡里面可以感受到丰富的果香、花香、甜香,试过后绝对会逐渐喜欢上这样的绝妙滋味,绝对不是给人一种又黑又苦的刻板印象。
本馆所选用的咖啡是种植於600~1000公尺海拔的台湾高山咖啡豆,其实是藏在鲜红咖啡浆果里面的种子,成熟的果肉吃起来有点像是皮比较薄的葡萄,甜度是很高。(台湾弥猴、飞鼠、松鼠、果子狸等特别喜欢)当咖啡成熟果子从树上摘采下来之后,必须得经过去除果肉、发酵、水洗或日晒处理等过程,再加以干燥之后才是所谓的咖啡生豆。新鲜的时候呈现出青绿色的咖啡生豆并不能直接食用,而是必须在机器里经过高温烘焙脱除水分,才是一般常见到的台湾咖啡豆。
台湾咖啡生豆在高温烘焙的过程中,会逐渐失去水分,颜色由青绿转为棕褐色,而这时产生的梅纳化学反应则会制造出芳香物质、油脂、焦糖化,咖啡豆在烘焙的过程中会产生两次细胞壁爆裂的现象,第一次爆裂完成於浅焙阶段,随著温度的上升进入第二次爆裂则是中焙阶段,第二次爆裂中期为中深焙阶段,第二次爆裂完成进入深焙阶段,完成烘焙时机依个人喜好, 整个体积会随著爆裂而增大,但是内含的有机酸则会随著温度升高而逐渐消失。若温度继续上升时,糖份会逐渐被碳化,酸味完全消失,苦味产生。随机应变小心发炉。
在知道咖啡豆烘焙原理之后,再来分辨烘焙程度就很简单,可以从下列几项来判断。
・外观:浅烘焙-表面皱纹多,深烘焙-表面光滑。
・颜色:浅烘焙-颜色浅,深烘焙-颜色深。
・味道:浅烘焙-酸甜香,深烘焙-焦苦香。
・豆相:浅烘焙-出油速度慢,深烘焙-出油速度快。
国际烘焙咖啡业者所普遍认为的浅烘焙咖啡,大约是在第一次爆裂~第一次爆裂停止这个区间,也就是俗称肉桂色烘焙。【杯测时指定烘焙细数】(Cinnamon Roast)。
这样的烘焙方法,能够保留较多原本咖啡所具有的风味,像是酸质、香气、甜味等令人愉悦的味道,所以在国际性的咖啡杯测也是采用类似的烘焙程度。
烘焙咖啡豆不是变魔术,生豆里面原本没有的东西,无法靠烘焙把它变出来。以往受到贸易商导向的影响,平价的商业用生豆在台充斥在市面上,台湾咖啡烘焙师们较少能接触到高品质的台湾咖啡生豆,所以烘焙手法都是以去除瑕疵为主要方向。台湾咖啡正与国际接轨,台湾地区自家烘焙业要取得真正优质咖啡生豆不容易,而自家烘焙业者烘焙手法要精致,为保有原本台湾咖啡的好味道,让不同产地的辨识度提高,台湾咖啡业如愿意提供这样的产品,会有越来越多台湾消费者接受改变以往对咖啡的概念。
dfcts打杂工Li-yan,版权所有,请勿转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