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﹥ 咖啡資訊 > coffee大小事 > 如何改變咖啡的刻板印象 2015-12-22
如何改變咖啡的刻板印象 dfcts打雜工Li-yan雜記
大多數對咖啡刻板印象,總是給人一種又黑又苦的感覺好像喝中藥一般,如果沒有加糖或是奶精的咖啡飲品是喝不下肚的,早期在台灣市場上販售的咖啡類,多數(即濃咖啡粉及三花奶精等商品)或罐裝咖啡,台灣50~60~70 年代已經常期飲用三合一或是二合一咖啡的味道,那不是咖啡真正的味道,但是台灣咖啡其實它就像是水果一樣,有酸也有甜。台灣各地精品咖啡在風味上的多樣性和變化,跟紅酒相比起來可是一點也不遜色,你可以在一杯好的台灣咖啡裡面可以感受到豐富的果香、花香、甜香,試過後絕對會逐漸喜歡上這樣的絕妙滋味,絕對不是給人一種又黑又苦的刻板印象。
本館所選用的咖啡是種植於600~1000公尺海拔的台灣高山咖啡豆,其實是藏在鮮紅咖啡漿果裡面的種子,成熟的果肉吃起來有點像是皮比較薄的葡萄,甜度是很高。(台灣彌猴、飛鼠、松鼠、果子貍等特別喜歡)當咖啡成熟果子從樹上摘採下來之後,必須得經過去除果肉、發酵、水洗或日曬處理等過程,再加以乾燥之後才是所謂的咖啡生豆。新鮮的時候呈現出青綠色的咖啡生豆並不能直接食用,而是必須在機器裡經過高溫烘焙脫除水分,才是一般常見到的台灣咖啡豆。
台灣咖啡生豆在高溫烘焙的過程中,會逐漸失去水分,顏色由青綠轉為棕褐色,而這時產生的梅納化學反應則會製造出芳香物質、油脂、焦糖化,咖啡豆在烘焙的過程中會產生兩次細胞壁爆裂的現象,第一次爆裂完成於淺焙階段,隨著溫度的上升進入第二次爆裂則是中焙階段,第二次爆裂中期為中深焙階段,第二次爆裂完成進入深焙階段,完成烘焙時機依個人喜好, 整個體積會隨著爆裂而增大,但是內含的有機酸則會隨著溫度升高而逐漸消失。若溫度繼續上升時,糖份會逐漸被碳化,酸味完全消失,苦味產生。隨機應變小心發爐。
在知道咖啡豆烘焙原理之後,再來分辨烘焙程度就很簡單,可以從下列幾項來判斷。
‧外觀:淺烘焙-表面皺紋多,深烘焙-表面光滑。
‧顏色:淺烘焙-顏色淺,深烘焙-顏色深。
‧味道:淺烘焙-酸甜香,深烘焙-焦苦香。
‧豆相:淺烘焙-出油速度慢,深烘焙-出油速度快。
國際烘焙咖啡業者所普遍認為的淺烘焙咖啡,大約是在第一次爆裂~第一次爆裂停止這個區間,也就是俗稱肉桂色烘焙。【杯測時指定烘焙細數】(Cinnamon Roast)。
這樣的烘焙方法,能夠保留較多原本咖啡所具有的風味,像是酸質、香氣、甜味等令人愉悅的味道,所以在國際性的咖啡杯測也是採用類似的烘焙程度。
烘焙咖啡豆不是變魔術,生豆裡面原本沒有的東西,無法靠烘焙把它變出來。以往受到貿易商導向的影響,平價的商業用生豆在台充斥在市面上,台灣咖啡烘焙師們較少能接觸到高品質的台灣咖啡生豆,所以烘焙手法都是以去除瑕疵為主要方向。台灣咖啡正與國際接軌,台灣地區自家烘焙業要取得真正優質咖啡生豆不容易,而自家烘焙業者烘焙手法要精緻,為保有原本台灣咖啡的好味道,讓不同產地的辨識度提高,台灣咖啡業如願意提供這樣的產品,會有越來越多台灣消費者接受改變以往對咖啡的概念。
dfcts打雜工Li-yan,版權所有,請勿轉載